輸入性通脹,這些化工品價格或飆升!
進入4月,人民幣貶值速度加快,突破前期6.3左右的區(qū)間,此后一路走貶,接連突破6.6、6.7。
5月12日,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是跌破了6.82關口,創(chuàng)下了2020年10月以來的新低。5月13日,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跌破6.8,觸及6.8150。截至目前,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6.7983。
人民幣貶值,隨之帶來的是輸入性通脹。不過,人民幣貶值,進口承壓利好出口。硬幣的兩面,企業(yè)如何應對?
01
出口迎重大利好
對于人民幣貶值,上海證券在最新研報中表示:“結合時間點和期間相關進程來看,中國經濟受到疫情沖擊后市場預期弱化,是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然貶值的重要原因。4月后,市場對經濟受到的影響憂慮逐漸上升,加上一季度經濟數據弱于預期,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發(fā)生轉向,從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平穩(wěn)進程被打破。中國經濟本就處在增速換擋期的經濟增速下降期,俄烏戰(zhàn)爭疊加疫情對經濟增長前景的影響,使得市場對中美兩國間經濟增長速度變化方向,形成了不同預期。”
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馬車是“出口、消費、投資”。從目前的數據來看,消費并不樂觀。
2022年4月,社會融資規(guī)模增量為9102億元(預期20329億元,前值46500億元),比上年同期少9468億元。社會融資斷崖式下滑,企業(yè)和個人都不愿意借款了。
而國內4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99.6萬輛和96.5萬輛,環(huán)比分別下降47.1%和48.2%,同比分別下降41.9%和43.4%。
3月,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.5%。
過去在三大類投資中,制造業(yè)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是最高的,其次是房地產投資,再次是基建投資。數據顯示,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3月出現下滑,在三大類投資中,制造業(yè)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在3月份雙雙走低,基建投資增速則在3月份延續(xù)回升態(tài)勢。
也就是說,疫情之下,出口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。
人民幣貶值利好出口,因為我們出口到國外的商品更有價格優(yōu)勢了。近一段時間,不少企業(yè)發(fā)布公告稱,人民幣大幅貶值有利于公司出口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,是重大利好。
上海已準備發(fā)布第三批復工復產企業(yè)名單,涉及820家企業(yè)。隨著更多長三角等地區(qū)復工復產,物流進一步恢復,歐洲能源價格進一步提升,國內出口或享受到更多利好。
02
石化進口遭遇利空
硬幣的另一面,人民幣貶值對進口行業(yè)來說,卻要承受高昂的成本。這其中,涉及到的行業(yè)就包括石油、化工、鋼鐵、有色、糧食等行業(yè)。
眾所周知,我國是全球進口大國,每年都要從全球進口大量的能源和基礎原材料。在化工行業(yè),我國更是有多種化工品依賴進口,據工信部數據,在130多種關鍵基礎化工材料中,我國32%的品種仍為空白,52%的品種仍依賴進口。如高端電子化學品、高端功能材料、高端聚烯烴等。
2021年我國氯化鉀進口依賴度高達57.5%,MMA對外依存度超60%,年需求增長率高于10%。PX、甲醇等化工原料2021年進口量超過1000萬噸,乙二醇、純苯、丙烯、乙烯。苯乙烯、二甲苯等原材料2021年進口量在百萬噸左右,另有十余種化工原材料依賴于海外進口。
不難想象,在如今疫情多點爆發(fā),地緣政治沖突升級,以及巴斯夫、陶氏等多家化工大廠頻發(fā)不可抗力預警之下,化工市場本就處于跌宕起伏的貨緊價揚狀態(tài),目前的人民幣貶值更是使得海外化工品進口的成本增加,產品采購和運送時效都將受到影響。這些大化原料的進口受挫,對于目前國內化工市場的行情而言無疑將帶來巨大的影響。
除了原材料成本的提升之外,人民幣貶值也就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商品價格抬升,帶來了輸入型通脹壓力。從歷史上看,人民幣貶值會讓內部通貨膨脹更嚴重,人民幣購買力下降,進口成本也會增加,這也使得電子行業(yè)、工控行業(yè)、汽車行業(yè)等多個依賴進口原材料的行業(yè)領域出現集體漲價的情況。
盡管部分涉及進口業(yè)務和原料的企業(yè)已經開始陸續(xù)漲價,但對于原料的漲勢而言,仍有些“杯水車薪”,隨之而來的就是以進口為主的企業(yè)利潤減少。
除了以上提到的石油、化工、電子、汽車等行業(yè),“輸入型通脹”的危機還會持續(xù)發(fā)酵。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、鐵礦石、糧食等生產生活必需品,這些都是以美元來結算的,如果人民幣持續(xù)貶值,這些消費品的價格就會增加,帶動整個產業(yè)鏈成本增加,會造成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的影響。產業(yè)鏈上任何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原料斷供和資金鏈緊張都會一級級傳導而下,最終將風險傳遞給產業(yè)鏈下游企業(yè)。
對企業(yè)來說,危機中也蘊藏著機會。進口價格高昂,而這也是國產替代的機遇。有業(yè)內人士稱,近期很多涂料企業(yè)都在尋找替代進口的國產原材料。